现在的创业圈儿,虚报融资数额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把戏,仿佛获得大额融资是一个极其荣耀的事情,而在上市这个问题上,很多企业也争先恐后,甚至一副敲一把钟就死而无憾的态势。58同城的CEO姚劲波甚至下了断言:现在企业不融资就能成功?不可能!
可是这样拼命融资、烧钱,真的是通往商业成功的不二法门吗?踏踏实实做企业,老老实实赚营收真的没有前途吗?盘点一下以“不融资、不上市”为理念,却做到同行业翘楚的十大公司。
华为:2014年营收2882亿元
在世界500强中,华为是唯一一个没有上市的企业,而其掌门人任正非也曾明确表示未来5至10年内,既不考虑上市,也不考虑通过合并、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资本游戏。他甚至在摩根士丹利(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中国电信、联通上市都有它参与其中)首席经济学家率团队访问时拒绝出面会见。
对此摩根士丹利方很是失望: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而任正非对此的回应是:
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呀?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他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团队,华为不需要亲资本文化,而是要培育客户文化。
在任正非眼中,“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
而且全部在职员工中,有7万多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占全部股权的98%以上,华为希望通过正确的激励机制,确保机构的执行力。实现公司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很容易让投资者形成相对控制权。任正非担心大量资本进入华为后,必定导致多元化,从而丧失华为的狼性管理文化和史无前例的员工持股制度。国美电器的动荡便是前车之鉴。
光线传媒:市值386亿元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创业12年,一直坚持发展自身的能力,没有进行融资。他说,公司在1998年10月成立,接点小单维持生计,摸索了近一年,直到1999年7月《娱乐现场》节目播出才确定了一个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非常谨慎的人,王长田在2003、2004年曾有机会成立房产公司,但他没有去做,反而选择把资金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在2006年电视行业危机时,他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转型,在不盈利的情况下坚持到2008年电视行业复苏。并在2011年,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寻求上市。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果之前拿到钱,他也许会早上市一年或一年半,但是会丧失很多股权,这是很不划算的。因为只有创始人有股权才能在去市场换取更多资金投入新的业务,才可以分给自己的员工。而融资的本质是买卖,只融资的话没什么好光荣的。
他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发展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融资当成救命稻草,融资也要在公司发展到最好时再谈。就像马云说的:阳光灿烂修屋顶,不能等下雨天才修。
娃哈哈:2014年营收728亿元
创立于1987年,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的娃哈哈集团,凭借儿童营养液、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几代销售额惊人的产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今天的娃哈哈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股东超过15000人。
娃哈哈不上市的理由与华为有几分相似。
首先是企业自身现金流充裕,净利润每年达100亿元,平均每3天赚1亿元。由此看来,娃哈哈上市融资的需求并不迫切。
其次是企业内部的股份结构。宗庆后在参加两会时对媒体表示,娃哈哈至今没有上市是因为股东数量的问题。目前娃哈哈股东数量有15000个,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企业上市之前股东数量不允许超过200。而娃哈哈在2013年已实现全体员工持股,如果上市,员工将与股民共同分享企业利润,员工的回报将变少。
方太集团:估值150亿元
创业18年,方太仍然是一个家族企业,一个不愿做500强,而要坚持做500年的家族企业。对于经营理念,创始人茅忠群有三个前提:一要把企业搬到大工业区,二不用亲戚,三涉及方太重要决策,茅忠群说了算。
从1996年创业至今,方太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高端化的发展战略,年收入30亿左右,年增长保持在20%-30%。2014年3月,在高端吸油烟市场份额排名中,方太毫无悬念的以45.43%的份额雄踞榜首。而茅忠群本人的“三不原则”:“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贴牌”则是被很多人诟病太“轴”。
茅忠群认为上市后企业必然最快地追求利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他对媒体称,“投资方希望每年递增30%-50%,这与高端品牌的发展初期不吻合。”
“其实不上市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因为上市公司会受很多的影响,股价涨跌,业绩公布,投资方对你指手画脚,例如每个季度都要交报表,可能到时为了销售的利润不得不采取短期措施。上市和不上市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
vivo:2014年营收同比增长100%
在科技领域,很少公司会如vivo一般低调:这家公司没有高估值,不融资,也不求上市,反而是时时把“本分”挂在嘴边。它的创始人兼CEO沈炜表示,vivo不会因为某个产品有市场需求就去做,只想本本分分做好手机,成为一个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品牌。
对于一些企业的上下游垂直整合策略,沈炜也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垂直整合风险是巨大的。“上下游副业的投资完全是建立在主业高速发展上,一旦主业失速,整个产业就崩塌了。所以我特别反对上下游垂直整合。手机行业表面上是做制造业,本质上是做消费品。而我最懂的只有消费品,所以不会做别的。”
在沈炜看来,在这个躁动的年代,坚持、踏实、本分显得弥足珍贵。所以,vivo不设定严格的KPI考核制度,每年董事会,沈炜虽然下达指标,但“说了就说了,从来不考核”。不仅如此,对于各地的区域渠道主管,沈炜也很少交代具体业务。
但是在企业文化的问题上,沈炜从不姑息。早期,当MP3刚流行时,一些机型因内置MP3播放而迅速走红。因此,vivo的一个产品经理便将铃声播放的功能命名为“媒体播放器”,沈炜知道后大骂这名产品经理:“这个东西很容易被消费者误解为MP3,对营销有帮助,实际上不是MP3,只是铃声播放。做人做事要本本分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夸大其词。”
老干妈:2013年营收37亿元
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不让别人入股,也不去参股、控股别人。老干妈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在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看来:“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
老干妈不贷款、不融资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司数十亿元的现金流。从艰辛起家时向玻璃瓶厂几十元的零散采购,到如今超过千万元的日销售额,老干妈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就连收购农民的辣椒也不例外。 陶华碧曾说,“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因此,老干妈的公司账目也格外简单。
“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是陶华碧接受公开采访时多次提及的原则。老干妈至今不上市,不曾涉足其它行业。在陶看来,“我做本行,不跨行,就实实在在把它做好做大、做专做精。钱再来得快,也不能贪多。”
立白集团:2014年营收超160亿元
在过去20年,立白集团掌门人陈凯旋打造了声名显赫的日化帝国,销售额超160亿元。但对于眼下民营企业热衷的上市热潮,陈凯旋则表现得相当清醒,上市融资固然好,但并不是“一上就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
“上市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融资。”立白集团副总裁、首席新闻发言人许晓东坦言:“而这两点我们暂时都不需要。我们现在天天打广告,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了;至于资金,我们是业内第一家款到发货、打破行业三角债的企业,所以资金很顺畅。”
立白创始人陈凯旋公也曾开表示:“我的原则是不炒股,不进入房地产。实实在在地做品牌,虽然很艰难,但还是要坚持到底。”
掌阅:用户规模5亿人
还记得这个在手机上看电子书的软件吗?上线六年,数字图书发布平台掌阅iReader已经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的确积累了4.8亿用户,拥有图书35万册,月活跃用户达到6000万。然而,掌阅却从未融资。
掌阅高级副总裁贾生亭在接受专访时坦言,在坚持低调独立发展、从未融资的道路上,公司和管理层抵御了很多“诱惑”,在2015年将争抢更多独家图书版权内容,并放大品牌的声音。
曾有传闻称互联网巨头公司不止一次想入股和收购掌阅,以实现战略互补,但最终双方合作没有达成。“我们不是完全拒绝合作和融资,但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需求,现阶段我们还将重点放在强化自身的成长”。
“从2012年开始,公司已经基本实现盈亏平衡,财务状况比较健康,主要通过向用户收费以及和出版社/作者分成来获得营收,之后在收入模式上我们还会做出更多探索”。
什么值得买:独立养活130人团队
“什么值得买”是一个网购产品推荐网站,最早一批用户是来自于“Hi-pda”论坛的网友,他们关注电子产品,乐于分享和交流。在创立之前,“什么值得买”还只是该论坛交易版的一个帖子,供相互推荐好用便宜的商品。因满足用户刚需,该贴聚集了相当的人气,但终因帖内过多的商家自荐内容有违于版规,而被扫地出门。
但人们对于高性价比商品信息分享获取的需求并未因此湮灭。该贴楼主,也就是“什么值得买”的创始人隋国栋这才自立门户,在2010年开创站点。 与其他同类网站先有站点而后有人气不同,“什么值得买”是人气与用户自需推动下的产物,因此在站点尚未形成之前,就有了很好的用户基础。这种基础不仅表现为稳定的用户流量,更有因嫁生于论坛而培养出的先天的用户贡献氛围。
先天良好的基础加上5年来合理的运营,让“什么值得买”积累起了数百万用户,每天页面访问量高达几千万之多。公司团队也在没有融资、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扩展到130余人,按照人均年薪15万的规模估算,整个团队的一年的纯盈利至少要在2000万以上(纯属猜测)。
顺丰:估值51亿美元
除了以上9家坚持不融资的企业外,顺丰也是一家对融资、上市极其慎重的企业。与93年创立的顺丰,只在2013年完成了唯一一次融资。面对找上门来的投资,其创始人王卫往往视而不见。
谈到上市,王卫曾作出过这样的问答:
他认为顺丰速递上市的唯一好处是圈钱,而顺丰速运不会为了钱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
二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披露顺丰速递信息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也违背他做企业的精神。因为企业一旦上市,公司的信息将会被强制披露,企业财务指标、战略规划将会拿到阳光下供人随意翻阅,更不利于企业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
后记:
其实很多大佬上市之后都后悔不已——网易创始人丁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都公开表示过上市的不良影响。而戴尔创始人更是敢想敢干,直接就宣布了私有化退市。
所以,如果真的想做一番事业,并且企业盈利能力稳定不需要融资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贪慕虚荣,谋求那看似风光无限的融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