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委近期密集出台了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的实施细则。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改革,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投资审批事项和管理法规。
坚持市场化改革
“已经公布的42项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证券、卫生、教育等领域都降低了准入门槛,而且在推动和保护民间投资方面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必将在更高层次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改善市场投资环境。”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我国的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的决心及有关部门落实“新36条”的诚意,社会舆论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
“但是,实施起来具体的效果怎么样,还有待观察。”保育钧话锋一转,民营企业具体应该往哪儿投资?还是前途茫茫。比如现在的传统产业已然过剩;基础设施建设被牢牢地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一贯的风格就是傍央企,选择的标准是看谁实力雄厚有后台;再看新能源、风电等领域都已经被垄断和瓜分完毕,石油行业由三大巨头占领;投资铁路就更是难上加难;再如医卫教育,民间投资一直处于明显的劣势,国家的主要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公办事业上。“所以这些隐形的条条框框都在,而且在这些行业中,一些维护现有利益格局的政策法规或多或少地构筑了准入壁垒,民间资本能否进入成为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
“如果能参股这些垄断行业,当然是好事,对我们企业自身的发展肯定是好处多多。”宁波一模具制造企业负责人叶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但他同时担心,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参股这些行业的门槛到底有多高?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像叶勇一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数民营企业家认为,实施细则的改革力度不够大,可操作性不够强。虽然细则在铁路、电信、金融、证券等以前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现在降低门槛,但民间资本在一些垄断行业的投资空间依然有限,尤其在一些民营企业期待较大的领域如能源、金融等,要想真正进入仍困难重重。
比如民营油企希望获得成品油的进出口资质,但相关部门的实施细则并未提及。此外,民营企业一直希望进入城市商业银行、钢铁、电力等行业,十几亿资金储备的行业门槛令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我可能不会去投资或参股这些垄断性行业。”宁波美玲公司总经理许曦文说,民营资本很务实,如果没有很好的利润和投资环境,是不会去冒这个险。“比如民营航空,如果机场不配合,买了飞机也没法飞。这些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此次政策里并没有明确。”
许曦文说,如果房价不降低,她还是愿意投资房地产,而不是这些垄断行业。民营企业毕竟是趋利的,如果不赚钱,民资怎么会进入?垄断行业的限制很多,光是允许进入,进入之后的软条款和问题很多,不一定会有预期的收益。当然,国家放开以后的相关配套政策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
“我并不认为垄断企业有一个很健康的运营机制,我还是相信中小企业的自力更生能力。没有一个健康的运营机制,就不会产生合理的利润。有的话,也只是一时的。”许曦文说。
“所以,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都在等待、观望,他们不会贸然行动。”保育钧说,鼓励民间资本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策放开以后,还需要真正落地,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特别是深化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来完成。他强调:“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以市场配置资源而非权力。唯有改革,民营企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民企需要提升实力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一些行业领域客观上确实对民间的资金、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其中也暴露出现阶段民营企业自身存有缺陷。
“我国民营企业太小太分散。”保育钧说:“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作为民企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能在政府引进门后继续生存下去。”
民营企业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主动积累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破门”、“进门”能力。
同时,民营资本如果进入垄断行业,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比如多个企业出资抱团经营或者和国有资本联合搞混合所有制经营,但这只能解决资金问题,如果要在垄断行业产生更多的竞争力,最终还需民企进入后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保育钧认为,民资与其期待缺位的可操作细则,不如把希望更多地放在地方政府的具体操作细则上;“新36条”实施细则没有给予具体性意见,反倒给地方政府以更大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