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明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看来,“稳增长”难免伴随投资扩张的特征,不过关键看是否有合理的投资结构。
各城市出台投资计划
201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8.1%,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7.6%。经济下行的压力对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与质量提出新的考验。“稳增长”措施也陆续在各地实施。近日宁波、南京、长沙等城市先后出台政策,其中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另据21世纪网称,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广东7月初也已出台扩内需措施。
“财政政策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经济政策,又是社会政策,具有双重作用。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社会,既可以是扩张总量,也可以是改善结构性。至于具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依不同时期的条件和政府的政策目标而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城市化、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市场经济改革走向深入,都是财政收入增加的诱因。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到新阶段、新平台的标志,财政质量自然也会相应提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对本报记者称。
社会性支出急剧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12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略高于临界点。
面对财政支出结构如何调整的追问,刘尚希认为,当前社会性的支出在急剧扩大,很多社会性支出项目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如住房保障、农村水利、社保就业等,都处于支出高增长状态。社会性支出的扩大,实质上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公共消费,有利于社会最终消费的扩大,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同时也算需求结构的调整。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经济与社会效果两个方面,‘让利于民’的扩大消费政策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为着力点。”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张海星对本报记者说,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促进消费、优化结构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