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证监会驳回了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至此,来伊份的首发申请以失败告终。
上海来伊份董事会秘书张潘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方面目前未收到证监会有关未通过的主要理由,来伊份始终努力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我们将会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今年4月份,来伊份“蜜饯”质量安全问题被曝光,随之其产业链管理和经营模式也浮出水面,对公司的采购、管理、质检等把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一位投资界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对食品行业投资相对比较谨慎,包括前面出现的食品行业安全风险事故,经过社会舆论有发酵式的效应,风险会迅速放大。企业一方面应该开诚布公,及时披露相关风险,另一方面就是努力提高业绩。
IPO之痛
来伊份IPO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中国证监会7月27日晚间公告称,发审委审核了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公司申请未获通过。
当日,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声明,“打造休闲食品行业第一品牌,建立国内先进、科学、透明的产业供应链,努力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上海来伊份董事会秘书张潘宏在昨日(7月30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方面目前未收到证监会有关未通过的主要理由。
今年4月份,来伊份提交招股说明书,拟发行5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20000万股,拟于深交所上市。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14.03亿元,其中9.22亿元用于全国营销网络扩建,3.07亿元用于休闲食品基地建设,另外1.74亿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升级。平安证券担任其保荐人。显然,公司继续扩张的野心不小。
然而,预披露招股书仅5天,上海来伊份就掉进了食品安全的漩涡,“蜜饯风波”将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来伊份对外发布声明,并对外公布涉事产品的检测报告,力证产品合格,却也难阻来伊份产品销量的下滑。据5月2日《北京商报》报道,北京一家来伊份门店当时的销售业绩最大降幅超过五成,“这几天每日营业额从8000元降到了3000元。”该店导购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走访沪上几家来伊份门店发现,门店经营并不乐观,田东路门店的一位营业员告诉记者,蜜饯事件在被曝之初对经营产生了不小影响,几款产品下架并且有消费者进行了退货。“但之后检查都是合格的,现在卖的也不是太好,也可能是因为到了淡季的原因。”该营业员告诉记者。
对此,张潘宏回应记者采访表示,今年4月份,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公司三家供应商的原料、产品进行了抽检,抽检结果全部合格;全国各地工商部门对来伊份100多个批次蜜饯产品进行了抽检,抽检结果全部合格。“短期内,对公司的业绩有所影响,现已恢复。”
今年5月份,来伊份曾在公司官方网站发布公开说明,称“至今,我们门店共接受消费者退货约385万元(其中:蜜饯类约175万元),所有退货产品按公司一贯的管理规定将作销毁处理,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现场监督。在此期间,我们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严重冲击,业绩短期内也受到较大影响。”
来伊份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蜜饯是三年来唯一毛利率均超过50%的细分商品类别,2009~2011年蜜饯商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连年增长,占其主要销售总额接近20%。有分析师曾核算称:“按照该公司2011年45.43%的毛利率和销售额计算,来伊份销售蜜饯的利润损失可能达数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