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产经新闻 >> 互联网 >> 浏览文章

智能设备切换应用跨越硬件鸿沟(3)

2012-6-12 6:29:44创业邦 【字体:

看到不足、逐步迭代是必经之路

熊俊:厦门同步网络CEO

“91手机助手”是国内最早的同步类应用,我在开发时的初衷是iPhone的图片没法放到电脑里,后来得到“Shopping Mall”的一站式购物启发,把手机能涉及到的所有功能整合到里面。后来我又创办了同步助手,目前在这个市场上,同步助手和豌豆荚都是创新工场投资的,都是从需求来切入,而360、腾讯等玩家更像是遏制住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桥梁,在大部分用户还不知道手机上安装什么的时候控制住通路。对比于它们,我们的竞争力是:能否看得更透彻、想得更远。

同步应用本身的市场不会很大:它之所以诞生,因为有些操作在手机上不方便,在PC上更方便、省流量省电池,但是未来用户用手机的频度会远高于PC,所以同步的存在价值就会减小。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割裂的,之前PC承担的事情可能有点过多了,以后适应于手机的事情会分化出来。所有的Great idea都是从Small idea迭代过来的,Evernote也是这样的。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用户当下的问题,看到不足、逐步迭代是创业公司必须做的事情。

说到Evernote,我觉得它是个好工具,一旦形成好的口碑,让大家习惯使用,数据已经存在它那里,就形成价值了。Evernote最近进入中国,叫“印象笔记”,投资中也有中国背景。

中国创业公司往往只盯着本土市场,因为已经拥有巨大的用户量,而欧美创业公司往往在一开始发展就思考如何全球化,对用户的研究很透彻;国外开发者与用户有很好的互动,反馈更直接,在中国却是“用得好不说,用不好就骂”,开发者往往不知道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国外创业环境中,小的开发者不怕被抄袭,因为抄袭的公司都不大,而国内开发者更防备化,有时甚至会“过度”开发,一下子做很多开发,持续一段时间,突然再出来一个大动作,以保证竞争对手看不懂或者抄不全。总之,中外工具类应用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我觉得这些问题也值得中国开发者思考。

创业就是围绕着主线,不停寻找突破口

王俊煜:豌豆荚联合创始人

YC创始人Paul Graham画过一幅创业公司成长曲线“The Startup Curve”:创业最初时,产品推出、媒体报道会让公司突飞猛进;很快曲线会回落并平稳,因为公司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突破点,这段时间没有什么增长和衰退;再往后要尝试新的用户需求,曲线发生一些波动;找到了能够立足的真正的切入点,就开始平稳上升。如果没有找到,可能这家公司就死掉了。

对于豌豆荚来说,最初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想象,豌豆荚最重要的工作是与通讯录的同步,发布后再掉转方向,做了很多视频、音乐、应用的下载,看哪些需求更旺盛,发现“应用下载”是突破口。在得到用户验证后,我们就把更多精力投向这部分。

我认为创业最初的Idea很重要。但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怎么去根据环境变化和需求变化去调整它,修正整个节奏,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豌豆荚还是Evernote,都没有偏离最早的初衷:Evernote是成为“全人类记忆中枢平台”,我们则是“让手机更简单好用”。

战略的调整取决于创业者想要做成什么样的规模,有怎样的远景;也与中外互联网环境有些关系,例如是否会被一些投机的公司环绕,看你的市场不错就来效仿。公司渡过初创期,创始人需要花心思去思考未来的。即使随着3G网络、WiFi的普及,同步产品的价值可能会越来越低,但是这也说明,这个需求作为切入点的使命完成了,我们也会努力打开一个更大的市场。我相信,其他产品是会跟着我们走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