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
旦恩创投创始合伙人凌代鸿:天使没法“不机构”
原本从理论上来说,天使投资人是不愿去做机构做的事的,因为天使看的是一些超早期的项目,主要是看项目的创始人、团队和整个项目是不是符合未来的发展前景。一旦看准了,基本上很快就可以决策了。但机构化了以后,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比较慢。又要做尽职调查,又要经过投委会,会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团队,paper-work(纸面工作)也会增加很多。
但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机构化的天使出现呢?因为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天使投资看上去是一个门槛不高的活儿,实际上每个人,甚至包括薛蛮子、徐小平这些天使大佬,都是花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代价买来了很多做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这份经验本身就弥足珍贵。如果要一直用自己的钱去做天使投资,一个是一些天使可能并没有那么多钱,另一个是这里面的风险的确很高,所以才会出现以徐小平的真格基金为代表的很多机构化天使。
天使机构化,在我看来,对于那些只有一个idea就想拿投资来创业的团队来说肯定是不利的,但对于那些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爬过创业期的第一个死亡谷的团队来说,反而是更加有利的。因为从机构化的天使那里,他们可能会拿到更多的钱,支撑他们继续走更长的时间。事实上,这也是行业冬天来临的时候很多天使会采取的一种做法。宁可去投一些相对成熟的团队,哪怕价格贵一些,比如原先我的单笔天使投资在一两百万元人民币,现在遇到一个想融600万的项目,如果项目真的很好,那我宁可再拉两个天使一起来投,每人仍然是拿出200万,但无论从项目质量还是个人出资额度来说,风险都会小很多。
机构化天使众面相
●抱团合投派
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
“与其小笔小笔地投资多个小团队,不如稍稍加大一点单笔投资金额,让创业团队在这个冬天里有足够的柴火存活下来。”
旦恩创投创始合伙人凌代鸿
“眼下市场上真正的好项目估值仍然不低,如果在天使阶段遇到了,宁可价格贵一点、联合几个天使一起投资,也比错过了强。”
●变换战术派
天使投资人薛蛮子
“无论是在王煜全创立的海银创投基金里当LP,还是在致景投资中担任股东,那都是哥们儿,随缘就做做,我不会搞个人基金,那样太累。”
致景投资创始合伙人王淮
“我们会把天使投资人、机构分为三类,一类是最亲密的朋友,最大程度上共享项目信息;一类是一般的朋友,有选择性地共享信息;还有一类是尽量避免接触的,你可以叫它‘黑名单’。”
●乐观备粮派
真格基金总经理方爱之
“我不觉得现在对天使投资来说是个冬天,相反因为原来投A轮的VC不活跃了,创业团队反而会更倾向选择我们这样的天使机构。所以,行业冬天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像是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