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史密斯抨击高盛的文章已经传遍世界。
“当历史书中描述高盛时,它们可能会显示,高盛在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和总裁加里·科恩的管理下,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我的确认为公司道德品行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曾经是高盛部门副总裁的格雷格-史密斯在2012年3月14日的公开信中如是写道。这篇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格雷格-史密斯认为自己离开高盛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已经完全背离了“客户利益第一”的最基本价值观。
这一指责带来的影响迅速发酵。外界对于公司总裁的布兰克费恩的质疑开始升级,他有可能因此而被迫辞职。现年57岁的布兰克费恩来自高盛最具竞争力的商品交易部门,并在2006年前任总裁保尔森离开之后成为公司总裁。但自此之后,高盛在次贷危机中一系列让人质疑的经营手法导致外界极大质疑,市场也一直在猜测布兰克费恩退休之后谁将接任高盛总裁一职。现在,这样的猜测越来越多了。
缺德的高盛?
对于外界的一系列指责,高盛的官方回应只是一如既往的加以否认。高盛在格雷格-史密斯文章见报数小时后发送的一封内部邮件中,布兰克费恩和科恩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能够感受到公司的工作氛围与外界的传闻不同。”高盛为此事弃卒保车———公关总监被迫因此离职———高盛高层认为此事完全是公关层面出现的问题,而并非公司文化的问题。高盛迅速回应称,史密斯在高盛工作的12年内仅仅处于低层管理者的岗位上,他“耸人听闻”的指责只不过是对老东家不满的一种发泄。
一位前高盛的客户也同意史密斯文章中的观点,说:“当那么多的人因为你而发了大财,并且认为你是个傻子的时候,再追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行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就这么做了。”即便是布兰克费恩的支持者也承认,这位高盛首席执行官没能控制住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道德风险。
史密斯的文章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案例。高盛自2010年初开始就因为此类问题而饱受指责,因为高盛以牺牲资深客户利益为代价,成功保护了自己不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当年7月份,美国证监会总共收到5 .5亿美元金额的起诉,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购买次贷相关的资产。但在此之后,高盛只是发布了一份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
不过事情并未就此平息,高盛在日常经营中遇到的这种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高盛员工被调查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关于高盛的指责也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并购交易的客户,如曾经雇佣高盛的两家石油公司———外界指责高盛并没有完整的交易防火墙设置,以防止公司交易员和高级客户通过内部交易获利。《纽约时报》甚至还曾经刊发过另外一篇文章,称高盛曾经为一家网络色情服务公司投入过大笔资金。
更为严重的是,史密斯的文章并不是来自高盛内部的唯一声音。他只是现身说法,说了许多高盛前雇员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哀叹,高盛已经完全变了!曾经一度高盛选拔人才的标准中,对于盈利能力最不看重,并不会因为某人极擅长于赚钱就提拔他。“换作我的话,可能也会写一份一样的文章来批评现在的高盛,因为赚钱已经是公司看重的唯一价值观。过去6年间我参加的每一次会议,议题都是‘下一个挣钱的机会在哪里?’”一位高盛前副总裁说。
高盛一位前高管说:“让我感到极为不适的是,如今高盛的做法早已经不是‘不道德’,而是‘没道德’。”
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冲突
不管这个评价对不对,但变化已经不可避免。去年底高盛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合伙人凯文·肯尼迪宣布退休作为在高盛工作长达40年的老人,他代表了高盛以往的传统。
另一个在传将退休的老人是约翰·罗杰斯。现年56岁的罗杰斯刻意低调,在高盛之外甚至很少人知道他,但他在公司里却一直都是重要人物。他1994年加入高盛,作为当时C E O乔恩·科赛因的特别顾问。当科赛因于1999年离开之后,罗杰斯又成了保尔森的重要伙伴。目前他的分管范围包括公共关系和政府事务,他同时是公司董事会秘书,并且是高盛29人的经营决策委员会成员之一。这说明,他对于高盛的一切都了若指掌。罗杰斯过去一直是以C E O特别顾问的角色在公司工作,但他现在和布兰克费恩的关系远不如曾经与保尔森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罗杰斯选择离开,就意味着高盛传统文化的另外一名捍卫者也走了。不过截至目前,罗杰斯依然工作在一线,代表公司参与国会听证会。另外一名接近罗杰斯的高盛内部人士也否认了他即将退休的传闻。
来自这位高盛前雇员的批评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揭示了为什么高盛在利益冲突问题上一直陷入困境。史密斯也说,当一家公司给他打电话询问是否有合适的买家买下自己的时候,他内心也会面临“利益冲突的震荡”。而几乎同时,高盛的其他部门就会跳出来说某某私募股权基金愿意买下这家公司,而且因为这家私募股权基金给高盛支付了大量佣金,因此高盛应该与它进行合作,而不是其他公司。
“如果人们知道高盛内部的工作流程,那没有一个人会愿意与他们分享任何敏感信息。”这位高盛前雇员说。高盛的银行家们现在都在拼命向客户推销相关的衍生产品。问题就出在这里,高盛的投行部门本应该尽最大义务向客户提供最好最专业的融资建议,但是交易部门却没有同样的义务面对客户。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与高盛签约的客户比高盛在市场上正常的交易对手能买到的产品还要差。由于买下的产品通常是定制产品,客户无法比较,因此也很难察觉高盛已经在交易对手端建立起巨额的交易头寸。“这种情况下,高盛是无法同时担当顾问和交易对手两个角色的,而且布兰克费恩很明显知道这一点。”史密斯说。
高盛的发言人表示,高盛跟其他投行一样对于客户信息的保护都是不遗余力的。他说,如果有人故意泄露此类信息,那么将是“明知故犯”。他还强调,在华尔街几乎所有公司都会在出具的顾问书中推荐尽可能多的其他业务。这位新闻发言人表示,高盛的报价是“完全透明的”。
必须承认,高盛目前仍然是并购业务领域的顶尖服务商,拥有最好的客户忠诚度。但就像有句老话说的那样,摧毁一家投行只需要十年时间。高盛的文化在关键时候开始变得暗淡无光,公司目前的大部分利润已经源自交易部门,而不再是传统的投行部门。
谁会是下任CEO?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高盛未来C E O的人选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结果。最近《财富》的报道说布兰克费恩将在今年夏天辞职,并将由科恩接替他。今年3月的《华尔街日报》则说科恩可能会成为下一任C E O,布兰克费恩则有可能成为公司主席。高盛发言人拒绝评论这些传闻。
不过这些零星出现的报道,看起来让布兰克费恩与接班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变得多了起来。有传闻说布兰克费恩和科恩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紧密团结,这在目前的状况下其实也不奇怪。4月份《纽约邮报》的报道说双方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并援引一位高盛内部人士的话说“科恩认为现在应该由他来主导高盛了。”
认为科恩将接替布兰克费恩的故事是有些古怪的,因为如果高盛要回到以往的传统,那么科恩将是最不可能接替布兰克费恩的人选。和布兰克费恩的出身背景类似,科恩也不是生下来就含着银调羹。他从小患有阅读障碍症,直到8岁开始才能够读书。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C O M E X成为交易员,随后才加入高盛的商品交易部门,和布兰克费恩成为同事。两人在升迁上几乎同步,一直至今。
在高盛的圈子里,你常常会听到人们说科恩的行事风格是“布兰克费恩式”。如果说布兰克费恩强调商业原则,那么科恩只会更加厉害。“每一天你都在竞争,每一天你都得尽最大努力去赢。”这是他2009年一次演讲中所说的话。近年以来,科恩已经在公开场合成了高盛的代表。
除科恩之外,目前还很难明确布兰克费恩的继任者还有谁。来自公司外的人选也不见得比公司内的人选更清晰。有些人说高盛董事会将选择一名公司以外的C E O,但是这在高盛80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也有人说高盛应该选择一位投行家出身而不是一个交易员出身的C E O,但这个逻辑也有问题———投行家并不比交易员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而且如果一个不懂交易的投行家也不可能干好高盛的C EO.
对于布兰克费恩领导能力,一直有声音批评他任人唯亲,主要的管理层行事风格都是他这样的类型。而科恩在这一方面也和他比较像,如果科恩成为高盛C E O,在这一点上就意味着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有一个不是这类风格的人选是迈克尔·埃文斯,54岁。埃文斯曾经是奥运会划艇冠军,目前是高盛新兴市场副主管。他在交易部门和投行部门都工作过,因为敢于担当而著称。其他卷入传闻的人选还有47岁的迈克尔·舍伍德,目前是高盛国际部联合C E O,也是伦敦分公司的副总裁。还有48岁的哈维·舒瓦茨,和布兰克费恩与科恩一样来自公司的商品交易部门,目前是证券交易部的联合主管。
甚至还有传闻说,一些曾经离开高盛的高管也会被纳入考虑范围内。比如55岁的汤姆·蒙塔戈,现供职美洲银行,曾经是高盛全球证券部门的联合主管。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高盛董事会对布兰克费恩失去信心,不过史密斯的公开信极有可能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像一位高盛前合伙人对我说的那样,他有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因为公众反对而下台的华尔街C E O,在此之前只有股东或者监管层才有能力将一家大型金融公司的C EO赶走。
文:Bethany M cLean
编译 南都记者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