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风险投资 >> 浏览文章

中国创业环境之殇 证监会过会审核制度成根本弱势

2012-5-3 6:18:04创业邦 【字体:

    动点科技创始人卢刚有一次在微博上发起讨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创业环境在根本因素上缺少了什么?他列出了几个他称之为硅谷的创业基因:允许失败、海量好主意、风投群支持、一批优秀的创业导师、连环创业、骨子里的DIY精神、政府税收政策支持等。这些我都基本同意,但根本上恐怕另有原因。

  对于IT圈来说,鲜有不靠风投而成功的创业案例,概因为免费+规模基本上是各种创业故事的特征。风投不是散财童子,每一笔投资都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回报:风投A把股权溢价转卖给了风投B,风投B再如是为之,但总有最后一棒的时候,那就是在公开市场上的风投退出。

  虽然很多人说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但恐怕很多人都打心眼里认为,上市至少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可惜这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在中国互联网圈的中国公开市场上,案例极少。证监会的过会审核制,挡住了很多公司上市的大门。这一重要一环的相对缺失,我以为,是中国创业环境的一个根本弱势。

  但这篇文章更想说的,不是创业道路上的这种“结束”,而是想说“开始”。这个开始,和中国高校非常有关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出了名的创业的开始(很多麻省的学生喜欢创业)。它开设有一个“专利池”,任何一个麻省的学生或者校友,可以缴纳一笔费开设一个账号,然后提交Ta设计出来的专利,而任何一个有账号的麻省学生或者校友,也可以从这个专利池中去购买Ta看中的专利,开始创业;当然,买家也可以邀请卖家一起合伙创业。这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头脑很聪明能鼓捣出专利的学生,Ta未必适合创业,但Ta的鼓捣是有回报的。而适合创业的,未必能鼓捣出专利来,但通过买卖,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它让早期的资本和智慧的结合,有了一个场所。另外,这里一个“缴纳费用才可以开设账号”的细节,让麻省的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一件严肃的事,虽然是鼓捣,但绝不是瞎鼓捣。

  这件事让我感触良多。平心而论,高校不是培养创业者的地方,创业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论可以教授。但高校聚集着这个社会最聪明、思想最活跃的一群人,而且是相对有足够时间的年轻人,高校应该允许他们做点不务正业的事——但这句话,并不等于我说: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业。

  其学生创业,有激情有想法,但却很有可能会因为缺少资本、缺少资源、缺少人脉、缺少成熟心态而失败。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有激情、有想法不等于就适合创业,而MIT的专利池,就让有激情有想法可以转化为有行动,但未必就是创业。

  但中国高校鲜有做这类事的。高校教师们,成天教育学生不要不务正业——这其实是我这个高校老师最不以为然的地方。另外一方面,中国高校似乎又有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态势——这又是我相当不以为然的地方,让我简直怀疑他们其实是想降低失业率。我还想诟病的是,围墙外的社会资本,对校园关心太少,在他们的眼里,学生群体就是他们想做的商业公司的消费群体、工作群体,而全然没有意识到,这里其实是鲜活思想的宝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