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谋划“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黄金时期,四川乐山市作为长江、岷江、青衣江“三江流域汇集”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在谋划“十三五”中,找准发展定位呢?近日,乐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罗新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乐山市在认真总结和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乐山市情,初步提出了“目的地、增长极、次枢纽、示范区”四个定位,将乐山打造成内陆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四川重要的综合交通次枢纽城市、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毫不动摇推动转型升级、美丽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乐山市旅游资源富集,峨眉山—乐山大佛是全国四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全市A级以上景区20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8处。峨眉山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全市旅游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2014年,乐山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35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5.7亿元,分别增长12%、20.6%。”罗新礼表示,乐山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十三五”时期,乐山要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全球视野、休闲主题、文化为魂,着力解决旅游发展纵深不够、要素不齐、特色不明、体制不活等突出问题,实现旅游转型。力争到202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5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成为内陆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兼顾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加大对公共产品提供,让老百姓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
“乐山传统产业比重大、能耗高。近年来,乐山一直致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托国家级高新区等平台,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201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9家,达到5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9%。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乐山转型升级、美丽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限于工业,同时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罗新礼说,乐山将充分利用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的比较优势,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孕育新兴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在高端引进中做大增量,构建起与现有基础相适应、与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成为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
在打造次枢纽建设方面,乐山地处四川省三大经济区接合部,是成都经济区唯一港口城市,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独特。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市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基本完成,路面使用性能指数、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居全省前列,实现乡乡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到11,613.97公里。以乐山机场、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等重大项目今年将开工建设,高铁、高速、机场、港航等现代交通建设全面提速,综合交通次枢纽正在成型。“十三五”时期,乐山将以交通为先导、城市为核心,突出“两港四梯级,五铁十高速”和“双百”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建集公路、铁路,航运、航空、轨道、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一核多极”的现代城镇体系,实现贯穿南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成为四川重要的综合交通次枢纽城市。
在打造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方面,乐山市的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属于小凉山区,沐川县、马边县属于乌蒙山区,“三县一区”国土面积占该市的58.86%。“十二五”以来,乐山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0.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年末的19.54%下降到2014年的7.5%。建成彝家新寨228个,共1.9万户。彝区山区的住房、饮水、用电、出行、就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三县一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仍占全市的49.7%,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全市差距仍然较大。
罗新礼说,彝区山区是乐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十三五”时期,他们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小凉山区、乌蒙山区扶贫开发,推动产业同步发展、生活同步改善、社会同步演进,促使彝区山区人均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19年贫困县、村全部“摘帽”,1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扶贫开发中走在前列,成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
(责任编辑: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