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镇化如何互动,城市和农村如何一体发展?这是双流面临的问题,也是机遇。以综合保税园区为例,占地4平方公里,而区外又规划了11.48平方公里,这涉及到数个乡镇和众多村民。
双流县双塘社区主任朱玉福介绍说,双塘是涉及到土地面积最大,人数最多的。全村1276户,已经搬迁了618户。双塘社区五组的村民杨惠琼说,搬迁之后,自己在超市上班,丈夫在做装修,她对目前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双塘社区看到,这里已经兴建起如城里一样的大型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条件与城市小区相比不分伯仲,甚至比城市小区还要好。”朱玉福说,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在硬件设施上更加健全,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文化站、便民服务站、停车场等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农村居住,城市生活”。
朱玉福表示,现在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农民住进了城市一样的小区,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旧有的生活习惯、素质等都考验着小区管理者。
对于城镇化的过程,双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玉能说,一是人的素质提升,农民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二是城市管理功能的延伸,同时管理者素质需要提高,基层管理者也要从以前村委会的管理向社区服务职能转变;还有管理体制从村民自治向社区管理的变化。
从农民变为市民,根本还在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双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实现了失业、就业登记、人才招聘会常态化,每个星期都要组织3~5场大型招聘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业活动一度延伸到了村、社区。
朱玉福称,社区每个季度都要根据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用工需求组织就业培训。一些年轻的村民就近在仁宝、纬创的工厂上班,月收入2000~3000元,一些四五十岁的村民则在社区做保洁和安保等工作。
在双流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饶戈看来,双流发展历史有三次机遇,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赚取第一桶金,第二次是统筹城乡试验,第三次则是天府新区建设。2003年,成都的“三个集中”就是从双流开始的,进而在全市推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都2007年获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
“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发源于双流县,曾一度被公认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2003年,以“三个集中”为标志的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在双流拉开序幕后,双流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项目都集中到了西南航空港开发区,同步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统筹城乡发展为双流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饶戈说,统筹城乡这一系统工程让双流产业、农业、农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促成了双流成为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自2006年以来,双流县每年都会接待大量国内其他省、市、县的考察团取经问计,都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核心。
2006年底,三强轧辊也是在“腾笼换鸟”的背景下进行了搬迁,三强轧辊董事长付家双说,通过搬迁到园区,企业厂房、设备得到了提升,2007年之后,企业发展迅速、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进入到全国前三。
2007年,修正药业落地双流,现在企业正加紧二期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田七民用四句话概括了企业到双流发展的感受:“双流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产业迅猛发展的高地,商业成本降低的盆地,企业提高生产效益的福地。”
目前,仅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就已聚集大小企业54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4家、出口创汇企业60家,世界500强企业14家。
而天府新区的建设,双流大部分区域纳入,这为双流新一轮发展又带来了一次重大机遇。
(责任编辑:D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