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国家统计局将发布1月CPI以及PPI数据,本报近期的报道指出,业内投行对CPI数据的预测值接近1.7%,该预测值较2012年12月的2.5%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然而,由于受包括农产品价格中长期走牛以及经济复苏对物价的推动等多重因素影响,2013年全年,特别是下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可小视。周三收市后,央行通过官网发布了最新的“201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本报此前的判断。央行报告指出,未来内外部经济环境趋于稳定,推动内需增长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多。在全球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以及中国经济仍处于转轨阶段的大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央行判断内外因素均转好消费大有可为
央行报告在“展望未来”时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在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下,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从全球看,“美国已经历一段持续的去杠杆过程,对经济的负面拖累逐步减弱,欧央行的流动性支持计划也对稳定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总体较为疲弱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不难发现,该段表述较一两年前,显然已经发生了明显趋于乐观的变化。
从国内情况看,央行认为“推动内需增长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多”。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均超过GDP增速。随着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逐步增大,收入分配改革推进,居民收入增速有望较快增长,结构逐步改善,“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会趋于增大”。央行2012年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较上季提高2.5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上升,消费意愿增强。
“去库存”告一段落投资需求旺盛
央行认为,当前各地发展热情较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其“后发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愿很强,在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投资需求仍比较旺盛,基础设施、产业升级以及技术改造等投资领域较多,“这是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央行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历了一段去库存过程,工业生产对需求回升和预期变化更为敏感,也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前期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的效果已逐步显现,中国宏观调控经验变得更加丰富,力度和节奏把握更趋适度,这都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发达经济体“紧财政、宽货币” 中国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央行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部分经济体债务负担沉重,“紧财政、宽货币”或成主要发达经济体长期政策选择,加之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面临来自贸易、金融等多方面的挑战。
从国内情况看,近期投资回升尚主要依靠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推动,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资源环境约束在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目前看,物价形势相对稳定,但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值得关注的因素是: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逐步趋缓,一些劳动相对密集且可贸易难度较大的农产品、服务业价格可能会经历一个趋势性上升的过程,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逐步理顺。二是物价对需求扩张的敏感度会更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较低的产出对应着相对更高的物价上涨。在此背景下,经济回升和需求扩张可能会较快向CPI传导。三是全球超宽松的货币环境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不断加力,潜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需关注。央行2012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1.7%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水平上升,较上季提高了4.7个百分点。
央行报告特别强调:“需要特别关注预期变化可能对未来物价产生的影响。在经济转轨发展阶段,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坚决抑制投机性购房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
央行称,今后将继续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渠道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分析认为,央行的上述表态与银监会呼吁银行创新融资渠道,摆脱股市依赖、证监会分流“IPO堰塞湖”一道,对股市资金面压力的缓解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