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入推动的估值上涨仍在继续,但随着股指的上升,风险也在积聚。
股市在利好的刺激下,继续演绎“疯牛”行情。
3月30日,在“一带一路”、房地产等权重股的带
当日晚间央行发文证实了上述传闻,因此有市场人士质疑消息提前泄露。由于政策调整是央行、银监会 、住建部三部委联合发布,涉及人员众多,因此,很有可能是在某个环节出现了泄密行为。
政策松绑
此次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下调购房首付比例,财政部也放松了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从60%~70%调整为40%。缴存职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比例从30%下调为20%。另外,个人将购买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免征营业税的标准由5年下调为2年。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房地产下滑是今年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拖累因素,1~2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跌16%、新开工面积同比继续大跌18%。房地产下滑拖累了大宗商品 、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需求。工业生产和需求疲弱又进而拖累了工业投资。
下调首付比例可以改善房价收入比,提振房地产销售。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购房意向强烈,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是房贷,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房价过高。这表明降低购房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应可以提振住房销售。降低营业税也应可以提振二手房市场和改善型购房需求。
瑞银预计年内决策层还将进一步放松政策,包括1~2次降息,下一个时点可能在二季度。受益于政策支持,预计今年房地产销售可能仅小幅下跌5%~10%,不过新开工面积同比跌幅可能会扩大到10%~15%。决策层还将继续出台宽松政策,但这些政策仅能缓和房地产下滑的幅度,难以扭转结构性下行趋势本身。
中金公司认为,央行等部委的文件是房地产政策向正常化回归进程的延续,如果效果不理想,后续仍有从“正常化”向“宽松”过度的空间。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住房需求是居民的正常需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释放正常的住房需求以使得增长稳定在合适的区间,是必要的做法,这对稳增长有利,对市场也是利好。
政策明确以后,地产成交能否复苏继而投资和新开工能否有所恢复,成为值得关注的趋势。如果成交量复苏带动投资和新开工企稳复苏,将对经济增长企稳复苏作出正面贡献,这也将改变目前市场对于增长相对悲观的预期。
中金认为,地产政策将有助于改善市场对于地产及相关周期性板块的预期,将加速市场向低估值蓝筹风格转换。海通证券称,房贷新政降临,提振短期需求。2008年以来,地产需求由盛转衰多伴随先政策打压需求而后政策放松迎来需求反弹。本次房贷新政实施后,地产销量虽有望短期回升,但持续性仍存疑。而2014年3月起全国房价开始下跌,目前尚未止跌,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尚不明显。
资金蜂拥
政策的作用在市场立刻显现,资金蜂拥进场买入股票 ,股指水涨船高。4月1日上证综指收盘站上3800点。
最新数据显示,上周(3.23~3.27),证券保证金净流入394亿元。截至3月27日,保证金自3月来累计净流入4821亿元,为去年11月这波行情来单月净流入额最高,次高为去年11月合计净流入2667亿元。
与此同时,上周两市新增股票开户数166.93万户,连续第五周环比增长,环比大增46.53%,逼近2007年4月178万户的历史新高。截至3月27日,3月股票开户数已达419.27万户,呈爆发式增长,1月、2月开户数为197万户、112万户。
此外,两融余额持续增长。截至3月31日,两融余额报1.49万亿元。
不过,彭博社经济学家Tom Orlik对中国股市作出的分析显示,在新开户的股民中,有67.6%的民众甚至没有读完高中,他认为中国股市投资者较低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将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
惯性上冲
券商研究机构认为,社会财富向资本市场再配置的大潮汹涌,赚钱效应正在持续吸引增量资金及融资盘入场,未来一个月宽松政策也有望加速出台,短期大盘上行有很大的惯性。
国元证券认为,资金快速流入,盈利难以及时化解,导致阶段性顶部正在形成。由于双轮驱动的行情暂时难以形成,资金向具有良好预期板块过度聚集,形成局部泡沫。
靠资金流入推动的估值上涨仍在继续,但随着股指的上升,风险也在积聚,目前这种风险更多还是获利回吐所导致的技术性调整,波动加大也是常态。顺势而为,与泡沫共舞就是较为明智的选择。风险的爆发往往离不开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应随时留意回调的原因,如果是根本性影响因素发生改变导致的下跌,那么趋势转向就有可能,从而进入N型走势的第二阶段。局部泡沫的破灭,容易引起全局的调整,从全年的范围来将,控制仓位在二季度尤为重要。
方正证券认为,真正的风险来源于经济和货币,监管带来的风险有限。梳理创业板 2010年以来7次回调的幅度和原因,并且研究了2000年纳指泡沫破灭的主要原因,发现引发成长股泡沫破灭的真正原因往往来自于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或者经济趋势的快速下行。而监管引发的市场回调幅度相对有限,在经济基本面变化不大的背景下,流动性宽松将持续利好成长股行情,短期波动不是趋势的结束。
交银国际分析师洪灏表示,传统的估值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只要政府继续支持牛市并压低贷款成本,资金将继续流入股市,推高股价。他认为,上证综指可升至4000点上下200点附近,虽然有一些政策利好的刺激,但“中国股市已不再便宜,而最后的这几百点的冲刺将充满巨幅的市场波动”。
机构离场
在散户资金争相入场的同时,机构投资者正在加速获利离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借助大盘上涨契机不断离场。在前一周沪深港三地A股ETF失血近百亿元之后,上周(3.23~3.27)A股ETF净流出规模继续大幅放量,有180亿元资金流出。也就是说,近两周累计280亿元资金撤出ETF市场。资金撤退速度与散户开户热情一样相当惊人。
ETF历来是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实力大户资金博取市场机会的工具,ETF资金流出规模持续放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些机构逢高获利了结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除沪深A股ETF外,在港上市的RQFII ETF近两周也持续遭遇赎回,其中RQFII龙头品种南方A50ETF上周份额缩水1.91亿基金单位,约合22亿元,而此前一周该ETF已出现13亿元资金流出,两周时间失血达35亿元。
截至3月30日的当周,境外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卖出17亿元(2.74亿美元)沪市股票,而跟踪内地股市的香港两大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共流出6.22亿美元。
过去一周,安硕富时A50中国指数ETF录得资金流出2.26亿美元,而CSOP富时中国A50 ETF大约流出3.96亿美元。
“由于宏观经济数据正在恶化,国外投资者是以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待中国股市,他们更加谨慎也是自然的。”有分析师称。
风险来临
法巴银行发布报告称,中国的股市泡沫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即杠杆掩盖下的不可持续的增长,背后是不断恶化的基本面和未来不断增加的下行风险”。
该报告还称,股市的出色表现是流动性驱动的多级膨胀。自去年8月以来,沪深股市的市盈率已经约翻了一番。尽管与2006~2007年泡沫期间相比还很远,但是倍数正在迅速接近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高点。
“杠杆催生的越来越大的国内狂潮似乎才是本轮A股飙涨的主要驱动力,而不是由于外部流动性激增。自去年8月以来,保证金融资余额已经激增逾1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以上。”
报告认为,建立在保证金债务上的“城堡”很可能会崩溃。保证金交易现在占A股日成交量的近20%,而A股的日成交量已经飙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也是自我催生的投机狂潮的另一个迹象。很显然,接下来将发生什么还是一个“未知的未知”。从定义上来看,脱离基本面,投机泡沫将在短期内增强,并且通常持续的时间要比预期的更长。然而,持续得越久,最终破裂时震荡也越大。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希望沉积了6年时间的股市几个月就结束了牛市。他说:“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是交易量,1.2万亿元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市场平均市值有的超过40万亿元,有的低于40万亿元。就40万亿元的市值来说,每天成交量1.2万亿元以上,的确令人恐惧。我在怀疑我们市场的投机色彩开始显现。而且在今天也告诉大家,风险开始来了。不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未来的预期全部消化掉,这是不好的,因为成长还是要有一个基础。”
(责任编辑:DF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