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近四年之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开闸,为银行业带来利好。它能够盘活银行体系资产,提高流动性,降低风险资产规模,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释放银行的信贷空间,为银行业务提供了新的盈
中国证券报6月20日报道称,据了解,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准备,兴趣颇高。每家银行预估的额度都不会太少,一般大银行在200亿元上下,中小银行在80亿—100亿元之间。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虽然各家银行还未提交正式申请,但估计会远超500亿元额度。不过这次入围金融机构的家数可能比上一轮有所增加,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外资银行都会纳入。
据透露,现在倾向于在额度分配上大中小银行区别对待。“大行之间切分蛋糕,中小银行内部进行分配。”在基础资产的装入方面,大银行侧重基建、平台贷款、按揭贷款,中小银行则主要是中小企业信贷资产。“监管机构希望各家银行放入优质、有自身特色的资产形成资产池,这样获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额度仅获批500亿元,对整个信贷增长及经济的撬动作用有限。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的加大,肯定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实质利好。
抢占先机多家银行“胃口大”
资产证券化,这一曾被誉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也造成了本世纪最大的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更是让刚刚起步的中国资产证券化道路戛然而止。
峰回路转。相关部门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让停滞了近4年之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开闸。
据媒体报道,本次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共计500亿元,多家银行早已“跃跃欲试”,争抢这500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蛋糕”,交通银行更是积极准备拟发行30亿元人民币贷款抵押证券,欲拔得头筹。国开行、工行、建行、民生银行、光大等多家银行也在积极争取资产证券化额度。
分析人士表示,2008年国开行、建行、工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包商银行、信达资产、通用汽车共计8家机构获批发行300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轮获批的500亿元额度比之前有所扩大,预计机构数量也将扩围,但相对于银行信贷58万亿元的规模仍然偏小。
截至2012年4月底,我国银行体系的人民币贷款规模总计5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382亿元;此次500亿资产证券化规模,仅相当于中长期贷款余额的0.15%,不良贷款余额的12%。
“尽管试点规模有限,但意义重大。星星之火,或可燎原。”分析人士表示,本次批复的规模估计接近2005年到2008年资产证券化启动以来的总额;从交易规则上看,风险可控,体现了管理层做大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决心。
长城证券分析师黄飚在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表示,2005-2008年的资产证券化试点由于整体发行规模偏小、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大多由银行相互持有到期,实际上对整体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分散未起到应有作用。
根据美国经验,投资该产品的主要是不从事信贷业务的非银行机构,因此,未来预期仍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改善信用评级和交易体系、相关法律和会计制度,引入保险、社保等其他资金,才能更有效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
他指出,短期来看效果或有限,但政策意义和中长期的利好相当明显。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逐步推进,市场成熟之后,规模将扩大。“未来有望扩容至每年新增千亿以上或更大规模,这样将对当年信贷投放产生一定影响。”黄飚说。
所以,各家银行积极性颇高,在申请额度上也会“狮子大开口”。一般大银行申请额度在200亿元上下,中小银行也是100亿元左右。各家银行加总的额度接近2000亿元。
“压缩各家银行的额度是必然的,银行能做的只是通过在资产包设计上有所特色,打动监管机构。比如大银行一般会拿出一些优质的基建、平台贷款、按揭贷款,而中小机构机构则以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申请。”银行内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