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中小券商卖盘传闻不断。
最近几个月,虽市道惨淡,香港券商投放广告的宣传力度却未减少。在香港商业区的地铁站里,香港券商的广
“近期听说的等待卖盘的香港券商已经超过5家,实际数字则应远大于此。”一位香港券商执行董事向本报透露。这些券商广告看似推广产品,实则是为了卖盘。然而,卖盘者多,接盘者寡。
上述执行董事称,若这两个月仍无法将公司卖出去,香港券商可能会在几个月后,出现一波小幅的倒闭潮。
他同时透露,长期以来,香港市场一直存在一些申请了券商牌照,但不进行任何交易的机构,它们等待被私募机构等机构来收购。
券商“食草族”
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恒生指数一直徘徊在低位,成交量亦大幅下跌。今年前九个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531.4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27%。
与此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香港本地券商争相打起了佣金“割喉战”。今年8月,永丰金融公布,客户若使用网上平台或手机进行股票、窝轮及牛熊证交易,每宗交易佣金仅3.68港元。这几乎是香港券商佣金市场最低水平。
另外,来自外资券商的竞争亦在不断侵蚀香港本地及中资券商的市场份额。
港交所将香港券商按成交量分为三组。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506家券商在香港运营。其中,前14名为A组,多为外资券商,15至65名为B组,其余400多家隶属C组。
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处于A组的14家券商每月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例在55%至60%之间。而在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该数字从未超过54%。B组及C组券商占大市成交比例今年以来大幅下滑。今年前8月数据显示,香港400多家C组小型券商瓜分着股票市场不足10%的交易额。这些C组券商中,以香港本地小型券商占多数。
耀才证券市务总监郭思治告诉本报,与资本实力雄厚的中资券商不同,香港大部分小型券商多以经纪业
务为主,无力进行多元化业务转型。受制于成交量和佣金下跌,香港许多中小券商目前生存环境非常艰难,不得不卖盘求生。
此外,据上述执董介绍,由于香港很大一批券商老板年事已高,二代亦无心经营券商行业,因此,近年出现不少卖盘。
消息人士向本报透露,近日,一家内地金融机构已准备去接任香港日发证券大股东一席。本报致电日发证券,截至截稿,未获回复。
接盘者寡
虽然,不少香港中小券商抛出橄榄枝,而中国内地不少企业对发展海外融资平台垂涎已久,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依然是卖者有心,买者无意。
“目前市场淡静,中国内地机构并不急于购买牌照,宁愿自己慢慢申请。”上述执董透露,两年前,通过收购券商获取香港券商牌照的市场价在850万甚至千万港元以上;目前,上述数字已降至150-300万港元。
他续称,这150万港元仅是购买香港券商牌照及一家小型券商办公室内电脑等固定资产的价格。另外,加上一个小于8人的运营团队和办公室租金等运营成本,购买者需要每月支出不少于20万港元的成本。若自行申请香港券商牌照,则加上运营成本和申请牌照费用,第一年的运营开支仅约400万港元。
“目前在香港寻找卖盘券商投资者多为私募基金及其他一些"炒消息"的企业。”上述执董向本报介绍了一个近日成交的案例。
他透露,私募基金海云(化名)早前曾购买一家香港券商A在香港从事券商业务。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发行后,海云选取几只低价股,用募集资金炒高,并趁市场大幅买入时高位套现。因这类“造市”痕迹,券商A近年来频频被香港证监会检查。目前,海云希望通过购买另一家“干净”的券商,继续此类操作,因此,选择以逾300万港元的价格买下了正在卖盘的香港券商B,并获得B发行基金融资及从事证券交易资格,即香港证监会颁发的1号牌(证券交易)和9号牌(提供资产管理)。
上述执董表示,若自行申请牌照,需时一般在1年以上,购买卖盘券商牌照,整个交易过程仅需1个半月,能够大大缩减交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