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之憾
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身,既体现了王建宙的眼光,也纠结了诸多关于他“功”与“过”的争论。
王在任期间,“互联网转型”是其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如果说中国移动业务的飞速发展,是由于顺应了移动替代固网的行业大趋势。那么王建宙其实很早就注意到,移动互联网新业务替代传统的短信、语音业务的下一个趋势正来势汹汹。
中移动对数据业务,对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探索,其实自王建宙上任起就没有停息。“2005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还是SP的鼎盛时代。”一位前卓望高层告诉记者。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随便开个SP公司,雇个几号人,一年就能净赚几百万,多的能赚上千万元。
但由于SP太多太杂,各种违规现象以及消费者投诉让移动下定决心要整顿这一领域。同时,开始探索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模式。“当时移动就做了两种探索,一个是半体系外的卓望,一个是体系内的各大业务基地。”前述人士表示,其实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人们认为的先卓望模式再转而发展基地。
应该说,移动的自有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远远超越其他竞争对手。比如手机报、飞信、音乐彩铃等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
另外,在苹果App Store模式改写移动互联网的价值链之后。王建宙又率领中移动推出了运营商中的首个在线应用商店Mobile Market,当时是2009年。随后电信和联通也跟进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城。
可以说,王建宙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布局的眼光要早于其他竞争对手至少两年。但遗憾的是,跟非运营商的竞争者(如苹果、Google、腾讯)比起来,移动的步伐仍不够快。特别是近期中移动腐败窝案的揭露,更是让中移动发展互联网和数据业务产生了不少顾忌与阻力。
事实上,自2009年底中移动原党组书记张春江案发后,中移动风波不断。四川音乐基地负责人李向东、四川移动总经理李华、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卓望CEO叶兵等都陆续涉案被查,直到长期分管数据业务的中移动副总鲁向东也于2月底被检察院带走调查。
“其实回头来看,还是制度体制的因素。”前卓望人士说,“比如体系内做的话,还是按照招标走流程的运营商思维。”另外,由于KPI文化的存在,数据业务的考核被写入到KPI的指标当中。一方面让地方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积极性大增,另一方面导致乱象也开始出现。
“王建宙的风格倾向于战略布局、制定方向,对下面的具体事务,放权比较多。”内部人士评价说。地方大员手握重权,又缺乏有效的制衡,于是出现了SP/CP公司对体制内的腐败。
王建宙在任后期,中移动“大象快跑”背后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特别是伴随监管部门出于竞争考虑的有意平衡,“电信重组”、“3G发牌”等行业政策的大变化都有“制约”中移动之意。
中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无疑正在受到挑战,从2009年开始,中移动无论是在营业额还是净利润上,增长幅度都已经跌落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