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像Airbnb这个概念,中文叫“蚂蚁转租”。在美国有很多个人的房子,通过个人对个人把房子租出去。现在回头看觉得是对的,可当时谁知道是对还是错?所以Airbnb团队要用最少的钱最少的人,做出一个最简单的产品。然后去验证最初想法,用户的需求是不是确实存在的。有时候,想法是对的,但是这个产品不对,或者产品没做好,没关系,重来,再修改。
不单单做创业,在成长中的公司里做产品也是一样。一般而言,做产品容易犯的大错误是功能太多、想得太复杂、周期太长。现在一些成熟的产品,包括乔布斯原来的苹果系列也是,一定要把它做简单再简单到极简,一定要能快速替代。这些都在lean的概念里。
我觉得做任何一个事情都应该有这个思路。其实你看中国改革开放也是如此。邓小平并没有说把经济制度全部改掉,他先做了一个试点,在蛇口。当时,有人问小平做什么。小平说我也不知道,所以才有这句“摸着石头过河”的名言。但是,小平坚信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变的,就是要“改革”。
回来看大众点评网的大方向是什么呢?就是为用户找吃玩,为商户找营销,这两个需求结合到一起,具体产品是什么?这谁知道?我们一直在研究摸索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采用了蛇口做试点的方案,先去试一下,成了就复制到深圳;深圳再成功,我们再多复制几个特区,然后再慢慢改。事实是,很多事情都应该用这个套路做,核心是要什么?核心是要缩短学习的成本。今天,我们在创新时,本质是在学习。创业者假设了很多东西,最后要用实际的数据、实际的需求告诉这个假设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怎么想办法缩短这个学习成本。比如,如果蛇口一试点就五年,这个就完了。事实是,蛇口试点半年就成功了,然后把它复制到深圳。这就是快速尝试,缩短产品周期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公司在做运营也是一样。做一个市场活动,什么都没尝试过,怎么可能一下就投1亿元呢?你肯定要先投100万元,再投1000万元。一样的道理。这些都是lean之道。
Lean(零)开始
张涛用“一穷二白”形容创业时的自己,“我欠了很多钱。和太太两个人在美国读MBA,由于这样的学校在美国是没有奖学金的,贷款十几万美元,这笔学费要还。回到上海后我们又买了个房子,房贷20多万元。”
他回忆创业当年的窘迫,说道,“我太太还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也够养活家,我还可以每个月从她那边拿一点儿钱。”
可难题马上就来了。做一家本地生活消费类指南,用户还是零,他们在哪里?他们凭什么愿意写点评呢?“你总得给人家一些好处吧。”美国生活近10年的时间,生活达人张涛离不开Zagat。他仔细研究了这家以餐馆评论闻名的公司和其餐馆使用小册子。“最早时Zagat将已有的点评编辑成一本书,然后送给参与点评的人,从来激励用户继续参与写调研。”张涛将其借鉴过来,他说,“最初时,如果用户在大众点评网上写20份点评,我会承诺送一本类似于Zagat餐馆指南的书给用户。”
在张涛的想象中,这本书只是一种激励工具。可慢慢地它又有了另外的衍生价值。“2003年、2004年,一家网站的信任度比较低,可是当我们编辑一本书后,白纸黑字会让用户觉得我们比较权威、可信度比较高。”张涛回忆说道。后来,这本书成为建立大众点评网品牌的营销工具,更为意外的是,连同网上的点评,这本书不仅帮助大众点评网形成了一个小的社区,还给团队带来了一些收入。
创业最初期,张涛的诱惑为零。由于用户需求到底有多大,他心里没底。没底儿的事就不用去做推广。因此,创业最初的两年,他最多的精力是在培育社区。他庆幸道,多亏那时没遇到天使投资,如果当时有很多钱砸下来,可能不会将社区做得扎实,局面全变了。
对于lean(零)创业,张涛并非没有准备。1997年,还在美国的张涛申请到沃顿商学院学习的机会。这个经历让他对商业有了亲切感。一个个模块地学习,他知道了财务到底是怎么回事,营销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融资的本质是什么……“至少我不会害怕,至少再有人跟我说一些炫理论,我清楚地知道,哪些东西是虚的、哪些是务实的。这些多多少少对后面的事有帮助。”张涛也承认,“读MBA也让他进了一个相对正规的商业圈子,这个圈子拥有全球各地的人脉,拥有共同的商业语言。”
现在,为了保持零创业的心态,张涛有意在营造lean氛围,硅谷里正向的环境。他习惯员工们称他为“张涛”、“涛哥”。大众点评网第二次搬家时,他选择上海长宁区的易园作为新的办公地点。和水泥森林里的写字楼不同的是,四五幢小楼散落各处,由于园区七八成是大众点评网的办公场所,从一上电梯,我们就有走迷宫之感。上楼下楼,忽然发现一个紧锁的铁栅栏,走不出去了。没关系,回到出发点,从头再开始走。一位加盟大众点评网近两年的“技术男”对我们说,不久前,他还在满园区地寻找会议室。
与其说张涛在刻意地拒绝一些趋于呆板的做派,倒不如说,近10年的美国生活,尤其是对硅谷里自由氛围的喜爱,他不惮于面对一个平凡的自己,可以从零开始的自己。采访当天,张涛穿着一身休闲服,深蓝色的毛衫,藏青色的休闲裤。采访结束后,他还有几项重要的商务活动,其中包括和几位即将加盟大众点评网的中高层见面。可想而知,一位专挑智利红酒喝的人如果不拒绝西装革履,不拒绝漆黑锃亮的皮鞋,那才怪了。
归零(lean)
由于张涛没在国内读大学,甚至很少在国内正式工作过,所以最初创业时,他自然地找周边熟悉的人,好在他还有10多年的朋友、同学。到2004年、2005年,大约有五个人组成了大众点评网的创业团队。
龙伟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张涛的初中、高中同学,龙伟现在是大众点评网的资深副总裁。在此之前,2005年初,龙伟就职于掌上灵通(NASDAQ:LTON),其是中国最大的无线增值服务供应商之一。早一年,这家上海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微博)上市,成为全球首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无线增值业务服务商之一。
龙伟负责掌上灵通与大众点评网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移动终端的查询项目。他经常兴致勃勃地对张涛讲,大众点评网可以做一下手机上的东西,用短信。“我告诉他,你看短信多火啊。”龙伟回忆道,“大众点评网借用掌上灵通的通道,比如说,你在国贸发一个短信过来,内容是,国贸菜单,大众点评网回复选择川菜、本帮菜,一个菜单;用户再回,比如说选择川菜,俏江南,然后大众点评网再回复评级如何,点评如何。”
合作一段时间后,龙伟和张涛都发现,这个用户体验太差太麻烦了,查一个东西来来回回要发好几次短信,每条短信一角钱,用户成本太高,短信最多只有60个字、80个字,有时候很难把回馈的信息表达清楚。而且,短信最大的一个缺点是它会“掉包”。2005年左右,短信丢包还特别严重,没收到率低时有20%,高的时候达到30%。一旦“掉包”,缺了一个回馈环节的话,下面的流程只能停止。张涛和龙伟碰了下,都觉得这事做不下去了,赶紧终止合作,重新思考手机客户端的需求。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要快速地尝试一个新模式和新产品,不可能创业最初的模式就是你最后做的,但是大体的思路、大的方向是要对。”短信项目多少让团队有些沮丧,张涛如是劝慰。他不停地强调需求价值观,“我们肯定会有成功和失败,遇到挫折时,我们要问自己,大的方向是什么?用户需求到底在不在?吃喝玩乐用户要找优惠,商户的需要营销,这个需求是存在的,究竟用什么样的模式和产品去满足需求,就是一个尝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