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sPost本质上是一个论坛”
2009年,SharesPost正式浮出水面。时间不早不晚,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风险投资者收紧了钱袋,实现IPO的公司寥寥无几,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布洛格把SharesPost设想成一个与zag.com类似的平台:所不同的是zag.com卖车,SharesPost卖的是内部股权。本质上还是让买卖双方相遇,但“SharesPost打通了资本形成过程中,由于资金拥堵而无法变现的难题。”
具体做法是,买卖双方都需要在SharesPost上注册,并且约定洽谈交易的时间,进行议价。最后,将双方达成的最终交易,提交给SharesPost的注册经纪人进行审核。
与SecondMarket不同的是,在SharesPost进行的私人股权交易,无需获得该股权所在公司的批准或授权。
布洛格深知互联网的神奇,SharesPost不同于线下的私人交易,它使用网上公告栏,介绍买家和卖家。登记后的买家和卖家,可通过网站平台进行股权交易。
虽然注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SharesPost上认购股权。能够认购股权的风险投资机构或养老基金,必须有至少一亿美元的资产,作为个人的认购者也需满足100万美元以上的净资产或在过去两年里年薪超过20万美元。
收费模式和zag.com看起来也很像——SharesPost向完成交易的双方,收取34美元一月的服务费。无论对方是私人还是摩根大通这样的机构。
不少股份的买家、卖家和创业公司,都把SharesPost看作一个可行的融资渠道。在过去十年里,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竞争环境,美国颁布了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公司不再把IPO作为公司的首要奋斗目标。
2010年,只有72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在美进行了IPO,而2009年的这一数字更仅为12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每年在美进行IPO的公司数量达到近200家。 SharesPost就为不愿IPO的私人公司,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
而在IPO大幅下降之际,投资者和员工就只能苦苦地攥住这些股份。SharesPost出现后,“不仅拓宽了员工持有股份变现渠道,又把初创公司的股份,转移到了高盛等机构投资者手中。”
很快,SharesPost就受到了各路追捧。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迈克尔莫奈斯,就进入到了SharesPost的董事会。
布洛格和斯科特的联手,最终变幻成一个又一个新点子。在实现了买卖私人股本之后,“SharesPost开始扩增设私募市场,帮助创业公司获得后期成长资金。”
SharesPost意图让市值至少1亿美元的初创公司,直接和投资人联系。“因为这样的公司至今还是不易募资。风险投资人本是不错的资金来源,但他们看到新创公司烧钱运作,都宁愿观望。”布洛格说,“有了私募市场,有意帮助初创公司集资的投资银行,就可以在SharesPost特设的公告栏上张贴出条件,然后双方展开直接接触
不过,这个美国硅谷创新的股份变现模式,也正遭受着质疑。
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令美国硅谷科技企业的部分高管感到担忧。他们发现这类市场的存在,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显得格格不入。
过去在公司进行IPO之前,投资者和员工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但通过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轻松变现后,一些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纷纷选择在公司IPO前离职。
新的投资者迅速抢购公司股份,有时会把持股股东增加至500人,进而促使公司不得不与上市公司一样,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年度财务数据。
Facebook就曾面临如此激烈的矛盾,迈克尔.布朗因此而黯然离职。
布朗曾经担任Facebook企业发展业务的部门经理。2010年夏天,布朗在SharesPost上试图收购Facebook股份。9月,他成功买到了价值10万美元的Facebook股份。然而,几个月后Facebook因此与之解除了合同。
事实上,很多科技企业都采取了严厉的反制措施。Zynga和Facebook就已经开始对公司股权转让的每笔交易,收取数千美元的交易费。
Twitter则在其最近一轮融资中,要求投资者不要出售自己公司股票。而新晋科技公司Square则同投资者签订了合同,禁止投资者出售该公司的股票。
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取措施阻止投资者在SharesPost和SecondMarket等平台上交易自己公司股票,以此来限制各自公司股东人数。
对此,布洛格表示,“禁止利用二级市场进行股票销售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法律纠缠,因为希望套现的股东可能会提起法律诉讼。”
他说:“企业要求他们的股东不要出售已经购买的股票,而法官并不喜欢企业这样做”、“禁令越严厉、越不合理,这些公司遭遇的诉讼将越多。”
在兴致勃勃的布洛格看来,SharesPost本质上更像是一个论坛。“人们对热门股票进行谈论、分析并且买卖,这是充满乐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