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CEO范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呼叫中心投入使用后,他每天用半个小时随机切入顾客拨入的预订电话,记录接线员回答的不妥之处并进行整改,他要求每个电话的处理时间不超过180秒。良好的预订体验和品牌的建立使携程成为用户出行时的重要选项。
去哪儿与携程不同,它不与航空公司、酒店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搜索比价模式在众多网站中搜寻低价产品,借此吸引大批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它比携程更“靠前”,扮演着流量分发的角色,借此在预订市场站稳脚跟。
事实上,机票和酒店由于是标准化产品,便于信息化管理,二者早已成为游前市场收入最可观的业务。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440亿元,其中在线机票交易规模315亿元,占比71.6%,酒店交易规模88.9亿元,占比20.2%。携程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酒店预订收入4.1亿,机票预订收入4.04亿。携程高管在财报会议上称,酒店每房间佣金率达14%-15%,机票佣金率在4%-5%之间。
但它们只是满足了用户行与住的需求,对其他需求的满足正催生出更多的“拦截模式”。
比如点评和攻略。它们对用户具有指导作用,因而能影响其预算的分配。不过由于中国在线旅游发展时间过短,目的地商户的数据积累有限,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显现出应有的价值。
再比如以途客圈和第一步为代表的计划器的诞生。顾名思义,计划器即是帮助用户规划从交通工具到娱乐消费等所有日程安排的工具。它有很大的商业想象空间,因为它几乎涉及了旅游中的所有消费环节。但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业内人士对《商业价值》记者分析,计划器的发展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难题:它是否具有普适性?有多少用户真的会花大量时间来做详尽的计划?或者它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工具?
在其他模式成熟之前,机票酒店预订业务依旧会是游前市场的主要玩法。但看起来,这实在是一个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其中的玩家既有携程、艺龙等OTA巨头和大量的独立创业公司,也有连锁酒店、航空公司等资源所属方。2010年8月,淘宝推出“淘宝旅行”平台,意味着更多的代理商可以通过它直面消费者。
新进者是否将再难有机会?对此,我们很难做出肯定回答。
国外推出的价格动态打包服务中,酒店和机票的价格实时变动,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使用时间选择最低价格组合。而国内由于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还没有企业能做到如此程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未来的进入者留下了发展路径。
更大的机会来自智能手机。它的便携性支持即时预订,使用户得以摆脱PC的束缚,于是今夜酒店特价能借“LastMinute”模式冲入市场,在每晚6点后以5折价格帮助酒店销售剩余空房,APP上线3天即有10万下载量;它的GPS定位功能使用户能够就近预订酒店,于是酒店达人作为最早一批具备LBS功能的预订类APP受到用户青睐,并在去年获得创新工场投资。
如果有公司能够很好地基于手机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预订服务,它又能到达什么高度?未来在手机上,也许会有公司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颠覆现有的预订市场格局。
“旅游中”的拓荒
一天三顿,每顿吃什么?不想住酒店又该住哪里?去什么地方玩?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怎么玩,它有典故吗?什么纪念品买来送人比较好?
旅游中充满着意外和惊喜,在目的地的“吃住行游娱购”没人能面面俱到提前计划。事实上,我们经常做出计划外的决策,引爆它的有时只是心血来潮。
旅游前预订市场由于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引人关注,旅游中多变且琐碎的需求却一直未能得到满足。有分析认为,旅游活动频次太低,一个人一年旅游两次,也仅只是两次消费周期,并且需求分散导致消费难以集中,每个点都只能赚小钱。
事实果真如此吗?
盛大资本投资总监刘威根据人的消费行为模式分析认为,游客在出发前总是对预算斤斤计较,而一旦到达目的地,消费却呈“失控”之势。他们会在各种因素刺激下产生很多计划外的购买,目前的市场状况是旅行社在他们与商户之间充当着导购角色,并从中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润。而在自助游市场,还从来没有人能很好满足游客的此类需求,担任他们的导购难道不是很有“钱途”?
频次低、消费分散不足以成为在游中市场获利的阻力,在自助游或更高端的度假旅游中,人们往往比平时更舍得花钱,而这意味着更高的客单价。
除对市场价值认识模糊,此前旅游中的用户需求还缺乏高效、便利的解决工具,这是游中市场迟迟未能发展起来的客观原因。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对游中市场的拓荒,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下一波创业热潮所在。而无论大小公司都缺乏相应数据与资源的积累,没有人在其中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分析现有众多APP,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这些应用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两类:工具类和社交类。
工具类满足的用户需求繁多(比如信息查询、门票购买等),很难一一列举。但若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它的分层则相对清晰,所蕴含的商业前景让人兴奋。
有些工具类应用离商品近,这意味着它离钱近,在盈利模式上它既可选择广告模式,也可选择直接销售模式。
TouchChina以导游应用起家,但在它最新推出的应用中,已经加入目的地消费的信息。在CEO沈卓立的规划中,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是跟商家进行合作,通过线上点评在线下为其带去顾客,就像旅游领域的“大众点评”。TouchChina没有任何线下资源,广告模式在这方面不会对它有太多苛求。
而如果采取直接销售模式则会让盈利简单许多,但却要求企业有强大的线下资源。驴妈妈作为门票线上销售商,网站于2008年5月上线,目前用户超过900万。去年四月,驴妈妈手机应用上线,至今下载量超过70万,月销售额600万元左右。它无需等待用户量的积累,从上线伊始,就能从每一笔交易中获得分成收入。
有些工具类应用离商品远,比如景区天气查询、指南针等。这些应用看似难有盈利前景,但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旅游消费的特点,一旦它的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盈利能力可能会出乎意料。
以景区天气查询软件为例,假如有5000用户通过它查询黄山天气,那么它可以告诉他们,黄山明天一早有云海,住在某个酒店能更方便观看。用户感觉不到这是广告,而软件却能借此获得实际广告收入。照此思路,餐馆信息、门票打折信息等都能通过它到达用户。基于手机的用户数据挖掘将大大提升这类软件的广告营收能力。
社交类应用则满足了用户旅游中另一个维度的需求。以前他们的游记只能在旅行结束后,坐在电脑前整理,现在智能手机让他们能够边走边拍边写边分享,游记自动生成。通过LBS功能,他们还能与身边其他的旅行爱好者进行交流。这类应用以社交分享刺激用户生产内容,当内容和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再与商家进行对接,进而形成商业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