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双超Twitter:移动时代的影像决胜论
Twitter和Instagram日均访问量、停留时间对比
同样是comScore的数据透露了一个转变的迹象。Instagram在8月份的日平均移动用户访问量为730万人,超过了Twitter的686万人日均移动用户访问量。另外,Instagram用户在8月份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网站的时间平均达到257分钟,也超过了Twitter用户同期通过移动设备访问时间即169.9分钟。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超越。虽然Twitter的移动用户数仍然比Instagram多,但Instagram用户访问的频率更高,而且停留时间也更长。
Twitter让我们上更快了解突发新闻,让传统新闻就不再那么重要;成为数亿网络用户中社交媒体的首选平台。PC网络的社交巨头为何却被更新兴的手机照片分享网络Instagram赶超了呢?
因为,手机应用有其特殊性。逛创始人白鸦曾分析说,像Instagram这种随时随地拍照PC上完全不能搞,PC巨头很难移植它的优势。
从产品的初始设计来看,Instagram的内容主要是照片,用户们必须停留较长时间查看,而Twitter的内容主要是文字,间或插入照片、视频和外部链接。也就是说,Twitter的设计思路并非完全适配手机时代,而Instagram则是纯粹因智能手机而生的。
近来,Twitter已经意识到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尝试推出Twitter Cards等产品。
Instagram脱颖而出:坚守专注和简洁的乔布斯法则
Instagram创业团队(腾讯科技配图)
Instagram专注于精美的照片分享。但它并不是第一个拍照应用,更不是唯一一个社交类App。在乔布斯和苹果推出广受好评的iPhone 4之后,硅谷感觉敏锐的创业者已经推出了无数个拍照应用。
正如乔布斯运用“科学+人文”的平衡法则和“专注+简洁”的产品理念打造出iPhone一样,Instagram的创业过程也秉承这两大要诀。
Instagram团队成员不仅精于技术,也深谙心理学。他们的产品开发逻辑很简单,希望用户使用时是基于这种心理:“就是为了好玩,看见酷的东西就要立刻拍下来,就要分享出去。”
Instagram的特色在于是一个照片编辑应用。它有多个效果出众的滤镜,用户可以任意选取编辑美化自己的照片。这项看似简单的设计一开始就带给Instagram迥异于其他创业公司产品的“人文气息”。作为摄影爱好者,希斯特罗姆还经常邀请摄影师一起参与开发滤镜,并和他们讨论光影的效果。
产品极简的风格在用户第一次使用时便展露无遗:只需点一下,一张照片就拍好了,各种社交回应随即到来,“赞”、“+1”,“流行”的标记……这些都会让用户收获满足感。每分享一张照片后,用户都会更加愿意使用Instagram。
这样的内循环习惯一旦形成,Instagram不再需要通过Facebook、Twitter等传统社交网络来吸引用户来使用,它的自生态将会自如运转。
唱吧创始人陈华就曾表示,完全基于手机的应用更有生命力,因为是封闭的体系,用户更加难于迁移。
有数据显示,全球的Instagram爱好者已经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700多个网络社区,举办各种Instagram拍照分享聚会。
通过精心打造的用户体验流程,Instagram成功地构建起一个基于拍照、编辑和分享的拍照社区。在移动领域,Instagram几乎成为照片分享与社交的代名词,其他同类应用已无胜算。
Color,一个可提及的应用名字——也是一年多前被吹捧的照片应用红星。但是,在战略、风格、产品、CEO等方面走“反Instagram”路线的Color却最终未能长红,成为一个失败的创业案例。